“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,这个世界慰藉着那些失去勇气的、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。”——宫崎骏
有人说,直到成年,才读懂了宫崎骏在动画作品中埋下的人生道理,宫崎骏总是喜欢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童话世界,用看似奇怪的动画,给我们带来深思。无论是《千与千寻里》、《哈里的移动城堡》,还是善良智慧的《龙猫》,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,只要看过,无法忘记。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、宛如天籁的音乐,都在我们的心上跳舞。他的影片用一个字始终贯穿全片,那就是“爱”。在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背后,是人类正在逐渐缺失的勇气和希望。
所以,曾有人评价宫崎骏“夜空中可以没有月亮,但在动画界却不能没有宫崎骏”。“他是第一个把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”。而作为吉卜力的第一部动画作品,《风之谷》不得不提。1984 年宫崎骏先生的电影《风之谷》,在日本公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,仿佛一枚重磅炸弹投入了平静的湖面。当时《风之谷》的宣传语是:“热爱一草一木,与虫类交谈,驾驭风的飞鸟。”
它是宫崎骏和久石让的“邂逅之作”,也是两位让世人窥见到强悍创作实力的“成名之作”,它见证了宫崎骏和久石让的天作之合,此后连绵数十年的无间合作,促就了无数经典。
《风之谷》不同于以往宫崎骏清新自然的风格,一开始就建构了一个末世背景。因为千年前,人类肆意破坏自然和滥用暴力,战争结束后,繁华的文明崩塌。千年后,仅有少数人类存活。森林里不断散播的“孢子”像飞舞的雪花一样美丽,可惜含有剧毒,人类如果不戴防毒面罩直接暴露在空气中,五分钟内便会死亡。
女主娜乌西卡生活在海边的一处名叫“风之谷”的峡谷里头,而这里囿于常年受到强烈的海风吹拂,所以能够一直保持不被“毒性孢子”侵蚀,是一处“世外桃源”。而外面,颠沛流离成为了常态,为了争夺资源,国与国之间也时常会爆发战争,让原本就足够萧条的环境变得越发动荡。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。
宫崎骏在36年前就赤裸裸地把环保问题丢给了我们,不带隐喻和遮掩,一个如此宏大的话题,宫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呈现的?环保的背后,又带来了什么解决办法吗?
“和魂洋才” 的文化融合背后 是人与自然的认知错位
宫老用了“和魂洋才”的文化融合手法来设定故事主角和叙事背景,让我们大开眼界,又沉浸其中,明白他鬼斧神工的艺术手法背后,隐藏的文化意蕴。
“和魂洋才”也可以称作“东洋道德西洋艺”,指的是,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、民族精神的基础上,吸收西洋、特别是欧洲历史文化及现代思想,既能恪守本土思想,又能加以西化表现,却不完全模仿,是日本明治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以及对文化的基本立场。
- “和魂洋才”的角色设定
女主角娜乌西卡是个红发白肤的女孩,她勇敢机智、仁爱怜悯、善良无私、热爱和平。她揭开了腐海的秘密,并且为了守护家园牺牲自己。她一边有着东方人的道德观念,一边有着欧式公主的身份和名字。“娜乌西卡” 原是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中一位派阿基亚公主的名字,传说中她具有不可思议的亲近大自然和自由驾驭飞行的能力。
而在日本的传统名著《堤中纳言物语》和《爱虫姬君》中,也讲述了一个日本被称作“爱虫公主”的贵族少女的故事,她“一直到童年时期已经结束 , 依然奔跑在原野上,为了毛虫化蝶而感动不已,而在社会上,别人都把她视作怪人。”她对虫蝶痴爱的情感元素,却被宫崎骏带到了同样游走在草木行云间的娜乌西卡身上,并被赋予解放与和平的宿命。
她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——腐海森林坚守自己在生态体系中的使命,默默地清除污染、净化大地;而令人讨厌、面目可怖的虫群,其实是森林的守护者,从根本上说,虫的存在也是在保护人类和世界。这个发现对于人类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,一直视作威胁、力图消灭的敌人居然是自己生存的希望。
宫老用这样的角色设定来救赎人类,借此点破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认知错位—双方并非敌对关系,而是共同的生态建设者。娜乌西卡用智慧和爱心化解人类与王虫之间的矛盾 , 实质在于揭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: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贪婪,贪婪的行为始终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限制或制裁。
黑格尔说过“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,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。”
- “和魂洋才”的叙事背景
电影中沙漠场景,参考了美国的科幻文学《沙的行星》;食性植物覆盖地球,借鉴了布莱恩阿尔迪斯《地球的溲长的午后》中的景象;战争参考了保罗·卡瑞尔的《巴尔巴洛沙作战》、《焦土作战》中描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,苏联战役中补给路被切断等剧情;对神器魔法力量及未知世界的奇妙幻想、战斗场面、和怪物造型等创作灵感,明显带有好莱坞科幻大片《星球大战》的痕迹。
那些处在农耕时代的族人,有着中世纪欧洲游牧族装扮,既有点像吉普赛人,又像中东人,有着东亚人特有的清秀脸庞,又穿蒙古族靴子,她们被温和地混搭在1000年后,构建在一种“乌托邦”关系假象的人群里。
宫崎骏利用“和魂洋才”巧妙地融合了西式的叙事习惯与东方的美学意境,在模糊了可能与历史现实冲突的虚构环境中,让西方人看到由他们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力量, 也让东方人在平衡制约的生态观和安分守己的传统道德中,历经同情弱者、尊重长辈、敬畏英雄这些东方人特有的情感体验。东与西、古与今理想的人性与现实的空间,在“人与自然”这个人类共同的命题仪式下,相得益彰、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一种有力度的哲理思想。
“五行思想”的美学关照背后 是文化底蕴和艺术真情
《风之谷》正所谓是大师级别的呕心沥血之作,巧妙地借鉴了西洋、欧洲的大胆想象,也将中国思想深入其中,让电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真情层层递进,步步深入。
五行思想源于中国, 认为世间万物均可以分为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元素。随着五个要素的兴盛与衰亡,大自然产生相应变化, 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,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,而五行要素之间也同时存在“相生”与“相克”的关系 。
- “五行”的物质表象
“木火土金水”投射在影片中的客观实体,分别为:腐海之森,七日之火,大漠之土,金属之器,酸湖之水。由木代表的自然界早已消失千年,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人们,退化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中 ; 王虫栖息的森林, 是专门用来净化大地毒素的自然净化器;火是最可怕的毁灭力量,制造灾难的巨神兵在人类力量的控制下,把人类的罪恶一并埋葬在熊熊大火中;没有生机的沙土上,处处是巨大的骷髅、断木的残骸;金属制造器物,代表着在自然前面不值一提的工业文明,只剩没有感情的铁色钢架,黑數黢地压迫着生命的空间;名字意味深长的酸湖里, 依然没有生命迹象平静的死水,静默地躺在人类的不远处,成为一片永远触摸不到的惆怅……
五行物质在阴消阳长间存在着无数个不同的力量对比,形成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,在由不同等量阴阳平衡形成的状态中循环往复、互相制约。《风之谷》使用“五行”的物质表象,不仅丰富了画面色彩,同时深化了故事构架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- “五行”的人格特征
五行观念有各自对应的人格性质。木代表仁,好华美,具有风雅的个性;火代表礼,性情急躁,富有自尊心;土代表信,性情温厚笃实,具有自信心;金代表义,性情刚强,崇善弃恶;水代表智,聪明达义,并能预知前兆,善理权谋术事。娜是木的化身,象征着生命与仁爱。阿斯贝鲁有着火一样的性格与尊严;犹巴的沉稳、老练、自信、坚毅呈现出土性 ;库夏娜下火热如金,偏激地维护人类的所谓尊严;祖奶奶静如止水,眼瞎耳不聋,心如明镜。
祖奶奶预言将有一神明解救人类世界,“那人穿着蓝色的衣服降落在金色的原野上 ” ,而当娜通过救助幼王虫阻止王虫群进攻而为人类得到自然的宽恕后,身穿蓝色裙子死而复活的她,正是降落在由王虫金色触角所包裹形成的“原野”之上 :金色的触角组成大地的灿烂,蓝青色的裙子象征木色生机,木气从土气中得到养分而复活,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一刻走向终结。
《风之谷》中共同面对灾难并幸存下来的三国民族,在达成不可违背自然的共识之后,也最终言和,两条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副线,最终在人与自然的主线中和解归一。“五行”文化内核在“ 仁 爱 礼 孝”的传统道德和“金 木 水 火 土” 的自然观念中,创造出具有东方思想精髄的美学观照, 让作品产生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真情。也让我们深刻反思,人与人的关系、人与自己的关系、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“天人合一”思想背后 透露的是道法自然的和谐
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深刻的一个主题,它集思了几代文人的思想精华,据说最早在春秋战国的孔子提出,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,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。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。
老子所著的《道德经》书中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思想,它的深意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,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。中国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在宫崎骏是作品中也体现得很到位。《风之谷》中的所描绘的奇异构想,就传达了这个思想,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自然思想,而且提出了符合现代的生态美学要求。
正如老子所说:“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 人亦大。 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”(《道德经》第25章)。 意思是说,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,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。
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,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, 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 展。 由此可见老子的观点是极其正确而又先见的,在老子的观点中,一切事物最高的法则是“道”,因为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 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。人类只有先顺应自然,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在影片的最后,金色的草原伴随着抒情的音乐,略带稚气的童声哼唱,都勾起和唤醒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向往之情。这个场景与影片中间部分相互呼应,都是在王虫的金色触角包围时,才会出现的神奇景象,这就是我们求而不得的“世外桃源”,一处极为纯净与美好的处所。宫老设定的问题,最终得到了解决,也教会我们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结语与延伸
宫崎骏的影片氛围在第一眼时可能不太像一个整体,但他对现代元素的广泛应用,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识别得到。同时他对传统日本元素的运用,让他笔下的世界充满着神秘感和一致性,最后落脚点都在共情和现实上。
电影寄寓了宫崎骏对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“人类中心主义”观念和行为的深刻反思。宫崎骏认为,如果没有尊重生命、敬畏自然的态度,科学技术的发展、产业能力的提高,可能会走向人类希望的反面,伤害甚至毁灭人类自己。
宫崎骏这样描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:“当我开始做《风之谷》时,我的观点是一种灭绝的观点;当它结束时,我的观点是一种共存的观点。人们不能够太自大。我们须意识到我们只是这个星球上众多物种中的一个小物种。 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再生存 1000 年,现在就必须要为她创造一个环境。那正是我们正在尝试做的事情。”
《风之谷》把对自然的思考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积极探索,通过多元的文化符号在人性与环境的双重反思中,加以个性化注解,使之能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史上一个显著的坐标。《风之谷》在让恶的火苗毫无遮拦地燃烧的同时,也播撒下善良和希望的种子。一阵肆无忌惮的燃烧过后,势必会迎来一片青葱的翠绿。这绿色是希望,是爱,而那正是人类所遗失的。